影響孩子這一生命運的,不是他的天賦,而是他的人格(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二:兒童的人格教育)

兒童的人格教育1
阿德勒就像是孩子的代言人,他為孩子發聲,寫下他們無法以言語流暢表達的內心劇場,寫下他們如何因大人的忽視或溺愛,而長成今日的模樣……

——丘美珍,媽媽悅讀基地創辦人


我自己成為三個孩子的母親後,一直思考著教養的理路。但是,正所謂「教子無師父」(台語),如今我回顧自己過往超過十五年的親職歲月,與其說,教養是一種科學,我更覺得,教養是一種藝術。
科學跟藝術有什麼不同?我的淺見是:若人人依照「標準程序」執行,都有相同的結果,這就是科學;若人人依照「標準程序」執行,卻有不同的結果,這就是藝術。

這本針對「教養」的心理學講義,是個體心理學家開山祖師阿德勒(Alfred Adler),綜合自己的學術創見,以及對眾多孩子的觀察和分析,所得到的結論。在我看來,這很像執行教養「標準程序」的指導手冊。


一八七○年出生於奧匈帝國的阿德勒,他所創立的學說及應用,這兩年飄洋過海來到台灣,成為暢銷書顯學。這本《阿德勒心理學講義2:兒童的人格教育》,其實是在一九三○年出版的。但是,即使在將近九十年後的今天,閱讀這本書的內容,竟然就像在看當今教養學者的部落格一般,沒有任何違和感!

尤其,以孩子成長的階段來看,阿德勒在書裡提醒了幾個重點,是父母和師長必須放在心上的:

(1) 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,最應該克服的心魔是「自卑情結」。

所有的孩子,在大人主導的社會中,都會先以「年幼體弱」的姿態存在,他看到大人都站著而他只能爬行,看到大人可以說話而他不能言語只能哭鬧,他確知自己處於不成熟的生命階段,因而感到自卑。因為內在的驅力促使他想要擺脫這種自卑感,學習更高階的肢體動作及表達方式,以進化到更優越的階段。

阿德勒對於「自卑」給予正面評價,他認為,正因為我們感到自卑,才有動力追求優越,從小到大皆是如此。

適度的自卑,是進步的動力;但過度自卑,卻會扭曲孩子的心靈,讓他們企圖尋找可以快速成功的捷徑,最後有可能誤入歧途。
同樣的,為了克服自卑,孩子想要努力提升自己,雄心大志油然而生。一般來說,大人會激勵孩子挑戰遠大的目標,但是,阿德勒提醒,長期被膨脹雄心驅使的孩子,會感受到強大的壓力,因此失去身心均衡。
在過與不及之間,如何陪伴孩子成長,這正是大人的智慧。

(2) 影響孩子這一生命運的,不是他的天賦,而是他的人格。

阿德勒提醒,孩子未來的發展潛力,不是由天賦決定的,也不是由客觀環境決定的,而是由他的人格(personality)決勝負。換言之,天賦再高的孩子,如果沒有正面的人生觀以及世界觀,就很難將自己的天賦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
阿德勒提到,孩子從出生起,就不斷地追求發展,追求偉大、完善和優越的希望願景。在追求的過程中,因為他的目標和思考互動的結果,形成了人生風格(style of life)。

阿德勒認為,一個人的人生風格通常在四歲到五歲就已經確定下來。在這段時間,孩子因為所見所聞,培養出社會情感,和必要的社會適應能力。大約在五歲時,他對世界的看法就已經固定下來。

看到阿德勒這麼鐵口直斷地提出五歲看一生的主張,我有點訝異。但是回顧自己家裡孩子的成長歷程,卻也不得不同意,每個孩子的確都有自己個性的基調。但是,我認為,即便是同類型的人生風格,也有「原始」與「圓融」之分,這就是教養與教育所能著力之處。

如果孩子在幼兒階段能夠受到大人的鼓勵和輔導,不斷克服自卑感,發揚天賦,超越自己固有的能力,就能建立對自己的信心,由此建立影響一生、正面的「人生風格」。

(3) 孩子真正的自我,是一幅有跡可循的畫作,而他才是作者。

有些大人誤以為自己手上握著畫筆,可以自由隨意地描繪出孩子的理想面貌,卻忽略了每個孩子才是他自我畫像的作者。

阿德勒認為,孩子從小到大,在以下這三個面向,最能表現真正的自我:

1. 人際關係(群己):如何結交朋友,與人相處?

2. 社會分工(志業):如何投入和運用自己的一生?

3. 親密關係(愛與被愛):如何和異性相處?

由孩子的行為可以看出他真正的性格、真實的自我,因為人格具有一致性,絕不會自相矛盾。對大人來說,孩子真正的樣貌,就彷彿是一個待解的謎,只能發現而無法重生。任何基於善意而加諸孩子身上的幫助,必須在解謎之後才能真正奏效。

沒有人立志要過不幸褔的人生,透過群己、志業、愛與被愛這三個環節,正是實踐人生幸福的方法。從年輕到年老,孩子和我們一樣,追求一種被愛且利他的旅程。


這本書雖然是寫給家長和老師看的,而且灌注了滿滿的心理學氛圍,但是,卻不因此而顯得艱澀冷淡,反而從頭到尾都充滿了對孩子的關愛之心。在字裡行間,阿德勒就像是孩子的代言人,他為孩子發聲,寫下他們無法以言語流暢表達的內心劇場,寫下他們如何因大人的忽視或溺愛,而長成今日的模樣……
這無疑提醒了大人,教養其實是一段親子互動的旅程,而且昨日之因,將長成明日之果。所以,今日的你,如何拿捏教養及陪伴的分寸,正展現了身為大人的智慧。

反覆翻閱這本書之後,發現九十年前的古人,與九十年後的我們,內在的心靈世界竟然如此相似。而阿德勒準確、穿梭時空般的,洞悉這個心靈世界的脈絡和紋理,如此寫成這樣一本既詩意又通達的教養之書。這位身高只有一五五公分的古人,腦中所擁有的,這種創造經典的智慧,正是使他成為心理學大師的主因吧!

兒童的人格教育2

廣告

發表者:丘美珍

是專欄作家、資深財經記者,創意寫作老師,也是三個孩子的母親。 目前擔任獨立出版策劃人,以及媽媽社群創辦人。 獨立出版策劃作品: 時間教會我們的事 / 中年重生 創辦的媽媽社群包括: 媽媽悅讀基地 / 媽媽喝一杯 / 幸福財女讀書會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後,歷任記者、編者、作者、譯者、編劇,享受不同文字的多重面貌,曾榮獲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基督教華文創作金獎。 曾任:《經理人月刊》總編輯、《數位時代》編輯總監、時報出版副總編輯、藍鯨出版/風格者出版總編輯。著有《承諾,用心守護病人》,《辦公室裡的x》,譯有《雷曼啟示錄》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